摘譯自國家科技部《科技日報》
一位馬來西亞專家的愿景:
創新、合作
2022-12-01
鄒光耀,馬來西亞著名科學家,長期致力于工業和市政污水處理已有 30 余年。2014 年,他以研究員的身份加入中國水處理公司——博瑞德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,在此之前,他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教授。而如今,作為浙江巨能環境工程有限公司(博瑞德子公司)研究院院長,他的首要職責就是促進技術革新和應用。近日,國家科技部《科技日報》對鄒光耀進行了采訪。
鄒光耀:眾所周知,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被水覆蓋的行星。萬物生存都需要水,包括人類、植物、動物,甚至那些微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生物,比如微生物,都需要水才能生存。是水,讓地球開始有了生命。作為一名污水處理研究的科學家,我的工作目標便是保護水環境,為生命可持續性提供資源,讓所有人都能擁有清潔的水源。
同時,我一直公開舉辦關于水環境保護重要性主題的研討會和講座。在分享污水處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時,我常常會展示從污水處理廠收集的真實樣本,通過前后對比,人們見證污水從發臭難聞、渾濁不堪變得干凈、閃閃發光,他們常常為此驚嘆不已。
鄒光耀:其中一個成功案例就是浙江某大型涂料生產企業的廢水處理。該廢水化學成分復雜,且含有不可降解的化合物。通過使用我們培養的顆粒污泥,顯著提升了處理效率,并滿足了最嚴格的行業排放標準(一級 A)。通過減少運行支出,該創新大大降低了成本,并解決了行業中普遍采用的焚燒、蒸餾或電催化氧化等昂貴且資源密集型的處理方式。
該創新得到了客戶和政府的認可,并被涂料行業作為示范項目進行推廣。我們已將這一創新應用于 70 多個工業項目,包括化工園區的集中污水處理廠。
鄒光耀:目前,商業競爭不僅在中國,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變得越來越激烈。所以必須鼓勵企業并使其愿意投資研發,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技術的跨越式進步。
以化工廢水處理為例,石化和煤化行業產生的廢水處理變得越來越復雜。新的化學品和新的產品提高了產生的廢水的復雜度。有些廢水中含有難降解的或有毒的污染物,世界上還沒有成功處理過的先例。而研發的重要性就在于此,通過研究,我們可以找到處理難降解、甚至有毒污染物的創新方法。
鄒光耀:改革開放 30 年,中國實現了里程碑式的轉變。通過大力支持改革開放,中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進展。這為中國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創造了有利的條件。自中共 20 大召開以來,中國對外開放的思路更明確了,就是要把對外開放的版圖做大,深度更深,領域更寬。
我堅信,中國將采取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,吸引更多的國際合作和科技人才。正如中國有句老話所說:“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”通過匯集天下英才的專業知識和國際視野,共同致力于解決全球氣候變暖等各國及世界均面臨的挑戰。中國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,致力于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。我希望能見證一個面向世界的創新環境蓬勃發展,也希望世界能受益于中國的繁榮發展。
鄒光耀:我想對年輕一代說,隨著世界科技的不斷發展和進步,在未來,科技將會是前所未有的重要。我們要關注的不是個人天賦和曾取得的成績,而是專注于努力和付出。堅持不懈,不畏失敗。正如托馬斯·愛迪生所說:“失敗是成功之母。”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,終將迎來勝利。
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對科技工作保持熱情。科技工作可以很有趣,因為他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,科技工作總能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。每一次科學發現都是非常有意義的,即使他看起來如此微不足道。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,每一次小發現都可能是通往大發現的橋梁。
生于南洋,心系中國!
正如鄒光耀院士所說“每一次科學發現都是非常有意義的,即使他看起來如此微不足道。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,每一次小發現都可能是通往大發現的橋梁。”